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讲座回顾|北外日本学讲堂·中日人文讲堂:武田泰淳和中国

【来源: | 发布日期:2023-04-01 】

2023年春季学期,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重启因新冠疫情影响而一度中断的“中日人文讲堂”系列讲座。本学期第一场讲座于2023年3月30日下午3:20在日研中心三层多功能厅举办,由日语学院、日本学研究中心熊文莉老师担任主讲人,讲座题目为《武田泰淳和中国》。

武田泰淳,日本战后派文学的代表作家,1934年与竹内好、冈崎俊夫等人发起组建“中国文学研究会”,这是在1930年代的日本第一个使用“中国”为会名的学术团体,也是第一个以中国现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团体。1937年10月,武田泰淳被迫应召入伍成为辎重兵来到中国战场,两年后退伍。1944年以民间人士的身份赴上海,任职于“中日文化协会”,担任编译部主任,并在上海迎接日本战败。1946年武田泰淳返回日本,创作发表《审判》《蝮蛇的后裔》《异形者》等中国题材作品,成为日本战后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司马迁——〈史记〉的世界》《风媒花》《富士》《快乐》《上海之萤》等。

在本次讲座中,熊文莉老师围绕武田泰淳的生平与中国文学研究会的活动,细致生动地回顾了武田泰淳的一生,重点选取了《司马迁——史记的世界》与《风媒花》两部代表作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武田泰淳与中国之间的渊源。武田泰淳的一生与中国密不可分,他朴素的青春理想游离于战前日本当局剑拔弩张、走上侵略中国道路的黑暗时代,他的文学发轫于侵华战争从军期间,其中思想结晶成熟于居留上海、在上海迎接日本无条件投降,被遣返回国后开始走向小说家之路。

熊文莉老师还对武田泰淳关于中国与人的思考进行了介绍,如果说武田泰淳在战前1943年发表的《司马迁——史记的世界》中,依托司马迁的命运和《史记》世界里的空间架构,充分强调了对人的重视以及人在历史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承载功能;那么在战后则通过1952年开始连载的《风媒花》这部以“中国文学研究会”为原型的小说审视自己与二十年来的“中国”的关系。

本次讲座由秦刚教授主持。讲座持续两小时,反响热烈,熊文莉老师对听众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深入的解答,讲座结束后还与同学们就讲座内容进行了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