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定延利之在线做了题为“日本語の非流暢性から他言語の研究へ(从日语话语的非流畅性看跨语言研究)”的讲座。本次讲座以腾讯会议的形式进行,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周彤主持,国内外高校师生近300人在线参加了讲座。
讲座开始后,定延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两个重要观点。第一,非流畅性在以往以书面语为中心的语言研究中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这一普遍现象蕴含重要的理论价值。第二,非流畅的话语是有规则的,这些规则不仅能够体现该语言的特点,也适用于流畅话语的分析,并为跨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于为什么要关注话语的非流畅性,定延教授提到,人类能够自然习得的语言只有音声语言,正因为如此,面对面的即时交流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非流畅话语。
通常,我们认为母语者所说的都是流畅的话语,定延教授对此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母语者的话语大部分都是非流畅的,并通过实例揭示了该观点的合理性。在一段1分钟左右的话语中,日语母语者使用了大量的填充词(フィラー)、终助词(「よ」、「ね」)、判断词(判定詞「です」)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话语的流畅性。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定延教授总结出了三条规则:①位于“句节(话语中的自然完整单位)”末尾的判断词都是低声调的。②判断词前允许声调波动上升,但是不允许下降。③小句末尾的降调只允许出现在波动上升后。②③两点还可进一步概括为:降调一般只出现在句子末尾。
随后,定延教授对名词独词句发表了独到见解。定延教授指出,与上述规则不同,大部分的名词独词句句尾不会出现降调。通常情况下,「風呂」「水!」「ネズミ!」这类名词独词句的使用需要特定语境支撑,即表达权力、情感、语气等语境。为了进一步说明名词独词句的特殊性,定延教授以不同语境中产出的“松本”的声调为例,借助音频资料展示了其特征。
最后,定延教授提及了自己关注非流畅性的契机,并从认知科学的视角解释了日语的黏着性。黏着性高的语言中,即使输入的语音中存在一些问题,也不影响听话人对语句的理解。接着,定延教授对黏着性假说进行了说明,认为黏着语的特征能够体现在说话人和听话人话语理解的过程中,黏着性越强的语言,话语理解过程中对“缓冲机制”的依存度就会越高,这就使得说话人容易在非语法界限处延长发声。
在答疑环节,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徐一平教授等参会者就年轻人在社交软件中更倾向于使用文字、名词独词句、非流畅话语等话题与定延教授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同时,不少日语学习者也就如何习得自然的日语等问题向定延教授提出了疑问,现场讨论热烈。
本次讲座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举办的“日语语言与日语教育系列讲座”第三讲。接下来还将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官方网站相继发布第四讲、第五讲的讲座预告。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关注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