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许红海,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日本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曾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编辑部主任、中日合办《友好21世纪》杂志社总编辑、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亚非部部长,长期从事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及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日关系、中日民间交流等。
按:10月22日,许红海秘书长做客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智库大讲堂”,利用大量视频案例,图文并茂地作了题为“新形势下的中日文化交流——深化中日民间人文交流,服务国家外交工作大局”的讲座。现将主要内容与大家分享。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年来,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服务国家工作大局、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重要贡献。希望认真总结经验,发挥民间往来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世界和平”。
今天,主要从对日民间人文交流的重要意义、中日民间人文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好对日民间人文交流的意见建议三方面,结合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工作实践,与大家分享一些思考。
一、做好对日人文交流的重要意义
(一)民间人文交流是新时代中国对日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柱。人文交流是民众间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国家间加深理解与信任的纽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系中,人文交流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一并构成中国对外政策的三大支柱。中日两国人文交流渊源深厚,两国人文交流为增进双方民众相互理解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两国关系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
(二)民间人文交流是构建新时代中日双边关系的题中之义。中日关系已超出双边范畴,双方携手共同致力于经济发展与和平稳定,会推动亚洲、“一带一路”乃至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出席大阪G20峰会,两国达成“十点共识”。同年12月,两国领导人在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期间再就扩大人员交流和经济领域合作达成多项共识。
(三)民间人文交流是有效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战略需求。新冠疫情加剧了国际局势动荡,加速了国际格局调整,加深了国际思潮大讨论,为人类发展敲响了警钟。当前,国际社会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逆流激进,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国家对中国“近而不亲”“上热下冷”“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等问题,需要民间人文交流的主动作为。
二、中日民间人文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日民间人文交流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四组不对称:
一是两国公众交流方向换位和互访人数的不对称。随着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的不少方面超过日本,两国互访人数也同步出现逆转。从中日两国人员流动的方向和数量来看,从过去以日本人来华和主动搭建交流平台为主,到现在中国人赴日人数猛增而日本人来华规模缩小、相对数量减少。
二是中日两国国民间的相互感情和认知的不对称。首先,日本人对华优越感下降、“恐华”心态蔓延,而部分中国人存在“大国心态”,甚至出现“轻日”心态。调查显示,近年中国公众对日印象改观明显,但日本民众对华印象改观不大。其次,交流和舆论环境导致认知渠道不对称。近九成中国公众通过新媒体获取日本信息,但绝大多数日本人仍依赖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取中国信息。
三是中日对彼此青少年文化的影响力存在不对称。统计显示,全球播放的动画节目有60%是日本制作,日本动漫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青少年的熟识和喜爱。1996年,日本政府明确提出要从经济大国转变为文化输出大国,将动漫等文化产业确定为国家支柱产业。此外,日本偶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很大。与之相比,中国文化对日本青少年的影响力则仍十分有限。
四是我与西方国家对日公众舆论传播能力不对称。首先,人文交流已不是“以我为主”、由内向外的单向宣传,也不是传统的政府单方面推动。全球化时代,走出去的组织和个人都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参与者,要发挥这个群体的对外交流功能。其次,当前主要国际传媒和对日较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大都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中,加强对日传播能力建设是中国面临的紧迫课题。
三、做好中日民间人文交流的思考和建议
开展对外人文交流合作需要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协和万邦,和衷共济”等多元、和谐、共生的传统智慧。“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要坚持走好国际交往的群众路线;充分考虑对象国国情、社情、民情,向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和最具传播效应的时间节点集中资源;挖掘、推介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知名学者,积极发挥知名外国专家的作用。
做好今后中日民间人文交流工作的建议:
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要充分发挥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高级别人文磋商机制,顶层设计、集成整合和改革创新;要相互支持办好明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建议因势利导,将原计划的“中日文化体育交流促进年”设定在明后年。
二是发挥民间组织与群体作用,释放多元交流活力。民间组织、群体的健康发展,会有效化解国家政治关系层面的矛盾和冲击。要引导留学人员、志愿者及在海外中资企业积极参与人文交流;要鼓励专业化、国际化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人文交流具体项目运作;要注重发挥在日华人华侨积极作用。
三是注重新闻媒体作用,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鼓励中日媒体与民间往来是架起“民心相通”桥梁的最好方式;其次,在传播内容上要接地气,改善我们的外宣传播方式;再者,传播渠道上要灵活多样,做大做强“互联网+人文交流”。
四是创新和丰富人文交流形式与内容。形式上,要不断开发创新性的人文交流项目,丰富和发展让两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交流形式。内容上,既要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五是研究设立人文交流评估机制。在中日人文交流活动中,我们必须要有绩效评估意识,并逐步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人文交流评估机制。切忌走上“宣传”的老路,只讲形式,不求实效;外表光鲜,内容陈旧。
许老师讲座中展示了生动、丰富的案例视频内容,如几十年如一日持续致力于日中文化交流和日中友好事业的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等。在答疑环节,许老师就中日人文交流机制建设的路径与趋势、人文交流机制建设的困难、个人与日本公众交流中的技巧和方法等提问做了详细、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