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讲座回顾丨“日本学研究智库大讲堂:国际局势变化与中日关系”线上系列讲座”(第三讲)|苏浩 东亚整合进程中的中日互动:一种竞合关系的演进

【来源: | 发布日期:2020-09-15 】

苏浩(外交学院教授,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

嘉宾简介:外交学院教授,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CSCAP中国委员会委员、PECC中国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海峡两岸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东盟协会理事、中联部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军控与裁军协会理事、亚非发展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太平洋学会理事、“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社科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理事、北京地缘战略研究与发展协会会长、国防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兼职教授,央视、凤凰卫视和CRI评论员。

按:9月11日,苏浩教授做客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智库大讲堂:国际局势变化与中日关系”线上系列讲座,分析了东亚区域合作视野下的中日互动与“竞合”关系。以下将主要内容与大家分享。

在东亚地缘板块当中,中国和日本是两个最大的国家,中日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对东亚整合起决定性作用。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中日两国都是重要动力源,但发挥作用的方式却有差异。两国既存在着竞争性关联,又在相当程度需要相互协调,维持的是一种竞合关系。

一、东亚区域的历史逻辑与理论界定的两种取向

日本和中国在理念上和战略逻辑上既有差异,相互之间又有重叠与交叉。因此,在东亚区域制度化整合实践中,中日两国必然既紧密连在一起又有很多矛盾,于是导致两国在东亚区域整合过程中的一种竞合关系。

(一)地缘传统与中日战略文化取向的差异。从地缘传统定位看,大陆性国家中国倾向于基于陆权考虑国家建构,然后考虑地区秩序维护,更重视“由陆向海”的路径取向——基于坚实陆地基础向外建构地区秩序。作为海洋国家的日本,首先倾向于基于海洋向大陆扩张,其次追求日本的秩序;但它又不像西方一味追求海权,它要扩张就需要和大陆发生联系,呈现“由海向陆”的取向特点。

(二)“东亚悲剧”、日本例外与中日关系扭曲。近代,整个东亚被西方殖民主义主宰——“东亚悲剧”,其中的唯一例外日本,通过“脱亚入欧”方式将自己融入西方,并基于西方强权政治逻辑的行为方式在东亚侵略扩张。二战后,西方势力仍试图主导东亚区域秩序,尤其是美国试图要主导东亚国家。之所以至今还未回归常态的东亚,是因为中日关系处于一种扭曲状态。

(三)东亚地缘重心与区域秩序构建中的中日关系。中国一直是东亚地缘重心国,今天同样再次发挥地缘重心国作用。近代以来,随着中国衰落和西方入侵,日本自视为东亚核心国家,但日本仍非地缘重心国家。战后很长一段时间,美国把日本作为区域核心国家并试图以其建构地区秩序,构筑跨太平洋离岸平衡。东亚最终还需中国作为东亚地缘重心国家。

(四)东亚区域主义与中日战略取向差异。中国支持开放区域主义合作理念,但也强调国家间是伙伴关系,即主张以“区域+伙伴”建构全面的、开放区的域主义。日本虽接受区域主义和开放区域主义,但仍坚持日美同盟,导致其区域视野不是东亚整体,而是一种“残缺”的区域主义。

二、东亚区域制度化合作进程与中日“合”与“竞”

(一)日本主导的东亚经济模式。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通过产业合作、贸易等在东亚区域成功构筑了“雁行发展模式”,形成了以日本为领头雁的垂直分工方式的区域产业链。

(二)从“雁型模式”到“平轴模式”。21世以来,“雁阵模式”逐渐式微,苏浩提出用“平轴模式”解析东亚经济一体化现象。东亚各经济体的产业要素以东亚大陆为平台,通过闭合性流动形成东亚区域性经济体。

(三)东亚区域合作机制中的中日关系。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合作先后开启了“10+3”、“10+1”模式进程。虽然中日都主张共同体建构,但着眼点不同:日本追求它主导的东亚共同体,中国追求建构整体互利共赢的共同体。

(四)“泛东亚”框架。东亚区域合作外延到南太平洋和南亚,形成“泛东亚”经济协作框架。RCEP有望形成地域广大的类似自贸区的大框架,在“平轴模式”下向原料供应和人力资源方向延伸,扩展东亚价值链。

三、中日竞合关系的走实与调整

(一)亚太大国战略追求的差异。亚太区域,大国追求存在差异。中国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建构东亚经济共同体;美国,无论是奥巴马的亚太战略再平衡,还是特朗普的印太战略,都意在嵌入东亚,孤立中国;日本希望建立以自身为主导的东亚共同体。

(二)中日双边关系的竞合。“泛东亚”框架建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国在东亚的地位,如今日本又和美国协调追求印太框架。中国推出“一带一路”倡议后,美国推行“蓝海战略”,日本也推出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合作计划,日美联和与中国竞争的意图明显。

(三)日本与“一带一路”倡议协调。随着特朗普追求美国单边主义的行为愈演愈烈,日本认识到来自于美国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并开始重新考虑“一带一路”倡议及在其框架下与中国的对接,开展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

四、结论与展望

虽然日本新首相上台后,中日关系可能会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但从历史逻辑理论来看,中日虽然有结构性矛盾但最终还是有交点,这也预示着两国关系的未来。中日之间,终将相互调整、适应。东亚区域整合决定了中日之间必然要相互兼容,不可分离,在东亚区域整合中,中日之间会始于竞争终于合作。

在答疑环节,苏浩教授老师回答了中日安全关系等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