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对外交流 > 正文

日研中心与北京日本人学校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成功举行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09-23 】

9月23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与北京日本人学校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在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举行。受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北京日本人学校的邀请,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费晓东、教师陈冬姝带领中心8名硕士研究生参加,与22名北京日本人学校五年级小学生开展了深入的交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友好,青少年交流是中日民间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活动通过讲述、探讨、演绎中国传统故事,旨在加深日本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树立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中日青少年之间的友好交流。

下午三点半,活动正式开始。中心的师生进行了自我介绍,日本学生对于日研中心师生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活动正式开始前,中心硕士生与日本学生首先进行了热身游戏,并在欢声笑语中拉近了距离。

活动开始后,中心八位硕士生通过播放视频等方式,图文并茂地向日本学生分别讲述了《西游记》《花木兰》《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四个中国传统故事。

《西游记》由连菁、赵艺笑两位同学讲述。讲述过程梳理了猴王出世、悟空被压五行山、师徒四人相逢、踏上西天取经之路的大致脉络,很多日本小朋友听后对孙悟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花木兰》由华微、麦栩桦两位同学讲述。两位同学引入《木兰辞》原文,用日语对原文内容进行了解释,阐述了“木兰”身上体现的中国“孝”与“忠”的精神内涵。

《牛郎织女》由叶嘉卉、孙雅然两位同学讲述。日本的七月七日也是七夕节,虽然日语中也有「彦星」和「織姫」两颗星的名字,然而日本学生对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并不熟悉。两位同学介绍了牛郎织女的相识、相恋与分别。通过这个故事,日本的小学生们感受到了古代中国人的浪漫,对“七夕节”这一“中国情人节”的由来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最后一个故事《嫦娥奔月》由邹广林、赵峰两位同学讲述。两位同学将后羿射日、西王母赠长生不老药、嫦娥无奈吞下仙药奔月的故事娓娓道来。小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结合了自己两天前过中秋节的体验,深切地感受到了原来中国传统文化就在身边。

四个故事讲解过后,日本小朋友与中心学生分为四组,一起完成这四个故事的表演。中心学生事先准备了精美的演出服等道具供小朋友们挑选。排练气氛热烈,整个会场载欢载笑。

排练结束后,小朋友们纷纷上台表演,把自己化身为故事的角色,“沉浸式”地体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故事。尽管排练时间比较短暂,但是小朋友们精湛的演技引得现场掌声和笑声接连不断。

活动最后,日本小学生们为了向日研中心师生表达感谢,送上了精心准备的礼物——「ソーラン節」表演。这是一首北海道日本海沿岸的民谣,体现了当地渔民打鱼收网的热闹场景。小同学们齐声高喊着号子,手上做着收网的动作,凸显了渔民们的力量和气势,让在场的观众仿佛置身现场,感受到了渔民丰收的喜悦。

表演过后,日本小学生再次向日研中心师生鞠躬致谢,中心师生也友好回礼。短短的几个小时,大家都切身感受到了对方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到了中日友好交流的重要,彼此之间也由陌生变得亲密。日语中有一个词叫做「一期一会」,源于茶道,表达“难得一面,世当珍惜”。想必这次交流活动带来的欢乐和感动,会深深印刻在中日师生的心中。 

活动结束后,北京日本人学校小学部校长细野辉彦表示:“如果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师生的参与,本次交流活动不会如此圆满,学生们度过了非常欢乐的一个下午。非常感谢你们为此所做的准备”。

 疫情期间举办这样一场中日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显得尤为难得。日研中心从建立之初就一直把促进中日两国教育文化交流为己任,培养出了一届又一届促进两国友好往来的优秀学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建党100周年、北外建校80周年的今天,作为北外人、日研人,我们坚持用自己所学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将中国介绍给世界,加强同世界的联系与交流,努力成为中日文化交流、沟通的重要纽带。